全国咨询热线: 8:00~24:00
《遇见自己,遇见榜样》
2018-04-17 14:53:46 来源:启德学游 浏览量:3370
《学游说》是2017年启德学游推出的第一个品牌原创活动。我们邀请了热门行业大咖、名企高管CEO、教育领域领军人物、境外领使馆官员以及出团先行者参与到活动中来,以个人经历分享和话题探讨等方式展开,向大家展示不一样的国际教育模式,感知国际教育最前沿。

1.jpg


主持人:两位都是对美国教育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知的,请两位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谈一谈中西方教育的特色和差异都有哪些呢?


3.jpg


尚啸:拿我自身经历来讲,因为我大学是在国内读的本科,在香港呆了几年,后来去美国读完了MBA。我去美国有几个原因,当时毕业的时候去香港找工作,找完工作以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在23岁的时候,在香港的一家投资银行里面拿到了Marketing Manager.去美国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要往上升的话,要求有两点。第一要有Master以上学历,第二要求你的语言能力。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到了职业生涯的瓶颈期了,所以当时我就把工作辞了,然后去美国读书。我当时整个的学习时间花了整整一年,当时语言成绩也是非常的一般。所以到了外边我可能跟其他的留学生有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我非常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第一个我认为去海外留学,首先是要学好英语。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不管你在托福、SAT考了多少分,你去了美国都有两三个月的试用期。即便你再差,你在那儿,只有你好好学,因为有那个环境,半年以后基本上你就能很容易去跟老外进行沟通了,包括你可以听懂老师上课。再深入地话,基本上你就上不去了。上不去的原因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了,国内说话的语言逻辑跟英语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第一你出国在西方的时候,首先你从语言开始说话。像我们,要给自己的领导或者说给好友写封信,首先要先写原因,随后才委婉说我们希望你干什么,但是老外的话,在信里我要想干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干,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逻辑。所以这是从语言上反映出来中方和西方的思维逻辑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个就是我从学校一直上到大学,每一个学期都只用干两件事情,就是准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去了美国呢,我的第一堂课他就告诉你,因为你是master你有义务讲一整节课给本科生。因为我们在美国经常都是master跟本科一块在读,他会说你有义务给本科生讲一堂课。当时我都崩溃了,因为当时我刚去半个月,英语什么都不会。老师说,你必须要讲,我就会自己准备大量的课件,自己去做练习。包括在美国读了两年,在校内校外参加了将近1000场演讲。而且每一节课都有一些所谓的小组讨论,参与性比较强的这种形式,在国内是完全没有的。这个东西给予了什么呢?第一就是像我们国人在国外哪怕工作了五年、十年,你在一百人、二百人面前是没有办法去很流利地表达你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的情感。但是老外的话,哪怕一个小孩就是一个四五年级的小孩让他去做,他也不怕,因为他从小就要去面对这些东西。第二个就是你在公开场合表达你的想法是非常考验你的表达能力,还有你自己的逻辑,怎么样让观众去听,这个是在国内没有办法去做的。其实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这个就是非常重要的。像我自己在工作,我需要跟我的员工,我的合作伙伴包括我的投资人做沟通。那么我需要在两份半钟告诉我的投资人我想干什么,我要让他去投资,这些事情实际上来源都是在于在海外的教育当中所获得的完全不一样的一些地方。


我在美国的上学的时候,我们毕业以后是OPT可以上一年,然后STEM现在是可以上三年。而且在学校期间都是学生在校外一周工作不超过25个小时,所以他对于这种实践的训练和国外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包括我自己马上要成为一名准父亲,我觉得我的孩子从小就应该要双语教育。因为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应试的文化不是不好。我在高中的时候,拿过全国奥数大赛的第二名,我所有在商业逻辑上,其实是国内从小的基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国内数理化的教育实际上是对你商务逻辑上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但是对于国外来说,你的实战性,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包括你的发散性,包括你的创造力。像我当时在美国的时候,我经常去导师家玩,我导师的小孩大概是上小学六年级。有一天回来以后说,我们今天的作业是探讨奥巴马该不该去当总统。我觉得这个事情对于大学生来说都讨论不明白的,五六年级的小孩去做这些东西,做网上查这些,真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主持人:谢谢。我们知道黄征宇老师您是十岁移民美国的。那您到美国也接受了小学的教育,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读下来的。就您自身的这些经历您觉得中西方的教育文化差异都有哪些呢?


2.jpg


黄征宇:我可以说美国和中国教育最大的差异是美国比较看重创新的思维,帮助孩子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有时候做一些补充,尤其针对于创新的思维。在Stanford有一堂课,讲的就是创新。课上老师把所有的同学分成四个人一组,功课很简单,每个组给五块美元,给他们一天时间,看他们每个组,哪个组能够赚到最多的钱。其实我们看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测试组合同学们的思维方式的方式,第一组是什么呢?他们觉得要用这五块钱,所以买了柠檬、做了柠檬水,卖柠檬水,赚了几十块美元。第二个组呢认为五块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人力,所以有的人是用自己的劳动能力,比如说晚上去帮忙排队,你想插队的话付钱给他,或者有些同学觉得我可以编程序,所以不同组的用他们的脑力或者体力赚了上一百块。但是还有一个组呢,认识到他们最大的资源不是那五块钱,不是他们的劳动力,而是他们有机会在这么多的Stanford的学生面前15分钟演讲。他们把这十五分钟演讲的时间卖给了(A股)的一个公司,是Stanford学生的一个公司,从而赚了上千块美元。所以大家都可以看出,在现代这个世界,变化这么快,光学书里的学问可能还不够。需要不断地去思维,不断地去突破,所以在美国还有考试,其实书是开的。当时我小学去美国读书的时候,我觉得这不是需要背的吗?但是书都能看,你还要考试呀?但其实他们是希望你要学习,但是你不需要死记硬背,可能这个差异是比较大的。


     我觉得刚刚关于基础教育这方面说得也对,像美国现在八年级的学生50%都不到八年级的阅读水平。而美国其实很多公立学校都认识到,其实美国的基础教育抓得不够好,像在亚洲的很多学校,一年大概有270天的读书时间,美国只有180天。而且我们也知道美国很多时候,在公立学校,早上八点上课,下午三点就下课了。而如果在中国的话,下午之后还有N多的补习班。所以这样的话,基础教育其实中国的确做得比美国好。所以最好的教育就是把中西好的点相结合,又有扎实的基础,又有能力自己做正确的选择,有创新的思维。


主持人:两位都是毕业于西方的顶尖名校的,黄老师更是哈佛的校友招生官。那请两位谈一下你们认为西方名校的招生标准都有哪些呢?我们请黄老师先开始。


shutterstock_322562930_副本.jpg


黄征宇:我们知道有一些硬标准,不管是它的GPA或者是它的SAT,或者它写的作文,或者课外的一些活动,老师或者其他人的推举信,我想这些是硬标准的。作为哈佛大学的校友面试官,我想讲的是学校到底想招什么样的学生。因为我们知道申请一些顶尖的大学像哈佛大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过这些硬标准,而更重要的一个话题呢是学校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觉得总结的话应该是两个点,一个就是这个学生的加入能带给其他学生什么价值。第二点就是这个学生能给整个校区、整个学校带有更多的什么价值。其实归根于所谓的付出或者给予这样的概念,我知道很多同学们很注重于成功、获得,成功之后更成功,体现自己个人的成功。但是我觉得真正的成功其实是获得跟付出更好地一个结合,我想这也是这些顶尖大学所想要的学生。


主持人:就是要求学生更有公共服务意识?


黄征宇:我觉得超出所谓的公共服务意识,而是他的价值不仅体现于自己,而且怎么样给别人更多的价值。比方说,他对环境非常感兴趣,所以他所做的东西,课外的活动,他自己的热爱和他书写的东西,都是围绕这条线的。或者他可能对促进比如说中国跟其他国家的一些文化互动很感兴趣,所以他在这方面他所做的一切都围绕这条线。大家可以认识到从一个学校的角度,这个学生的到来,他其实给很多其他的学生尤其是美国学生更多的充实,更广阔的眼界,为什么这个学生对这个学校来说是很好的一个添加。


主持人:对。所以这就是西方名校在招生的时候更看重的一些,可以说是软实力。那尚啸您有什么看法呢?


尚啸: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拿我公司,我们公司在海外每年会招大量的学生做兼职,很多都是美国前三十的学校。我们是一个创业公司,跟成熟的公司相比的话,其实我们是求生存的一个公司。我记得就有一个学生他在我这儿实习完了以后,他发了一篇文章,他的名字叫做《放着五十万的年薪的机会不去,跑到一家创业公司来》,真的是一份钱没要,跟我在一块干。干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是在做0到1的事情,很多人觉得你们是创业公司,你是做老板的,你应该很牛,有光环。实际上我们每天在干什么呢?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相信我们,没有人愿意买我们的产品。我们就去大街上发传单,大量的学生过来发传单,包括有一些客户说,我想要来实习,但是我们认为你发传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作。为什么?第一你只有三十秒才能挣十秒的时间,你要说服一个你不认识,而且你得抓住他,告诉他,说服他,然后他来倾听我的事情。第二就是你说得越多,可能你的这个问题越来越强。而发传单是你一天要被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拒绝,而且白天我们在做这个事情,晚上都蹲在街边吃盒饭。这些东西完了以后,他们再去申请master的时候,他就把这段经历告诉了这个学校,我在一家创业公司,而且我是这个创业公司的核心团队的人。我们过去几年想做的事情,就是怎么样能让我们的公司活下去,所以当时他也报了类似的学校。他当时告诉我说,我现在想读master,就是想进一步让我的公司活下去。包括我的合伙人,我的合伙人也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他比我小八岁,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前段时间获得了哈佛商学院的提前录取。录取他的原因就是刚刚说的话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们跟黄老师不太一样,就是不太知道招生官的心里在想什么。对于我们自己申请过的学校,我们就知道学校的人其实就像黄老师说的一样,就是说这个人必须得有思想,他到了你这儿,他想干嘛。而不是我一味地只是想获得文凭或者是怎么的,大家都千篇一律的东西。而是真正有自己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国内有很多的人,我去参加做义工,就是去养老院给老人洗脚什么的,你会发现一千个人都是这样的。但是真正的问题是你从洗脚的这件事情,你体会出什么东西了,作为学生来说,我们猜想这个可能是学校的需要的东西。 


第二就是我们自身的申请。我当时去申请的时候,第一呢,我们本身自己的语言确实是没有达到大家的标准。第二我想去的学校的原因它就是巴菲特,我就是想去见巴菲特。因为我本科是学金融的,从小就非常喜欢投资。包括我的投资公司,就是要学巴菲特的东西。我们那个学校是有一个课程,是巴菲特会来的。系统地学习了以后,我想回国继续做我的投资的东西。其实我当时去的时候,它的硬件标准其实我都还没有达到。我过去了三年,我告诉他我20岁大学就毕业了,23岁了我做到了什么位置,我三年的工作经验。然后我再告诉他,我现在是什么样,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去你这个学校,你这个学校能给我带来什么。实际上如果是硬件的话,我觉得只能去到150名的学校,因为当时确实语言能力非常差。对于我来说,当时能进学校,我觉得特别特别高兴。所以通过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学校看重的是什么,是我个人的思想。在硬件都一样的情况下,软件很重要的就是你个人的思想,你所有的经历,所有的参与,不是说只有这个经历,而是通过这个经历以后,我的思维方式、我的思想到底是怎么样的,我觉得学校也会希望它的学生会有自己很主动的想法。


黄征宇:学校最怕的就是复制人。可能他的硬件条件看起来都很好,看起来好像就是复制出来的,所有的都打个勾,但是尤其是到面试的这个阶段,你去跟他谈,他其实没有自己的规划。自己定位自己的人生也不是很准,这样人是很容易被淘汰的。


主持人:没有很明确的目标。


shutterstock_593092406_副本.jpg


尚啸:当时我自己公司的一个宾大姑娘,她在国内也就是民族大学毕业,她是英语系毕业的。然后自己学,最终她升到了宾大的教育系master,我觉得非常牛。实际上她的分数就是硬件其实也没有那么的出色,她当时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她是学教育系的,她自己特别喜欢哈利波特,然后她就把哈利波特的中文翻本和英文的翻本,包括台湾的翻译的翻本,同样的篇章,她写了PS,她说这是我对交流的理解。就是不同的国家的文化翻译出来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她就靠这个东西就录取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学校所希望的,不希望复制,希望自己有自己的鲜明的特色和鲜明的想法。


主持人: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且有非常优秀的个人的经历。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都已经认可国际游学了,我们“启德学游”更是提出了“八分学、二分游”这样一个理念。二位觉得“国际学游”这样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留学,包括未来的职场规划有哪些优势和影响呢?我们请尚啸先回答这个问题。



shutterstock_606303536_副本.jpg


尚啸:在我当时读书之前,其实并没有这样所谓“游学”的这种项目,但是我当时有一个经历,就是出国还是不出国,你都需要有一个扩大你国际视野的事情。其实我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很怕的,因为我的英语很烂,现在我觉得我还好。而且对英语也是有一种惧怕,学校的导师也是我父母的一个朋友他每年都会带很多的孩子去中国做学术交流。有一年夏天他就在北京呆了大概有一个礼拜,当时就带我一块儿去,这些老外年纪都跟我差不多,刚上大学。我当时去之前其实是挺忐忑的,因为要怎么跟老外沟通这件事情呢?我导师说,那你就负责在北京接待。我当时带他们去游长城,晚上带他们去酒吧里面玩,或者是其它什么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至少大学四级是过了的,所以能基础地交流。可能说不出来一些词,可以拿手机查,一天下来,我发现沟通非常畅快。老外也觉得,我英语还不错。我到家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还在唠叨这个语言的事情。


对我自己来说就是信心的提升,我发现其实英语并不难。其实不用把中文的这种高深的意思一定要用英文说出来,英语其实是能解释的语言。所以当你发现你可以用很简单的单词,不管是怎么样,就是你表达的意思对方能听得懂,这个就可以了。这对我后期留学增加了信心,去了以后,我觉得跟他们在一块,很开心。包括里面有一些比较大的老师,你跟他之间没有像国内的这种感觉。国内就是有尊师重道,在美国至少在称谓上是看不出来的,你可以直接就叫名字,互相之间也会有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


在国内现在的职场上,英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一个英语学习真的好的人,他的起点就会非常高。这只是我自己一方面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学游”这个项目它第一位是要增加大家对语言的看法。第二就是这种“学游”项目,可能未来孩子还不一定会去出国,或者是没有条件出国。但是我觉得这种短期的学游,你在海外的名校来说,不管你出不出去,你在海外名校来说,你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微留学。就是一个短期的留学,虽然没有呆在美国三年或者四年这种长期的体验,但是至少你会有一次跨文化的一种交流。其实是会打开一些思维的,你会发现你所认可的这件事情,在老外眼中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如果我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孩子的话,我去了我就会知道,老外的思想跟我们的思想是反着的,这样不同的差异实际上是非常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所谓学游项目是以学为主,你可以通过两到四周的时间,我相信即便是微型的留学的课程,它会加很多的互动性。在国内可能从小学一年级一直上到高中甚至上到大学,你都没有那么多机会跟别人做互动。我相信所谓的“学游”项目,只要是海外的这种课堂,一定不是只听老师上课,它一定是会有大量的互动的东西,这种互动性其实是增加了你的表达能力,增加了你的思维能力。第三就是如果你要留学,通过“学游”项目,你可以到海外真正看到这个学校到底是什么样,然后看你到底适不适合去这个学校,或者说适不适合留学。尤其是低龄的孩子。前段时间我的亲戚问我,他家的小孩现在高中了,要不要送出去。对于我来说,我周边很多都是美国毕业的,但是我会跟他说一件事,就是要你适不适合出去。第一就是你的孩子到底想不想出去,因为现在很多出去留学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意志强压的,必须出国留学。其实孩子他是不知道的,或者说他是无所谓的,你叫我出去我就出去。有很多孩子不知道他自己到底想不想去,但是只有你出去了,转了一圈以后,你特别想去,这个对你在外国留学生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第二个就是你到底适不适合出国留学。就包括这个孩子到底开朗不开朗,首先你的性格要活泼,要不然你不合群。第二就是你非常擅长一种运动。你要融入到一块,语言你说不过人家,人家喜欢东西可能跟中国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但是只有运动是能够快速融到一块的。我亲戚家的孩子他是这两样都没有,我说我建议你高中尽量不要出去,因为你不爱跟人打交道。最后我就给他说,你问他自己,到底想不想出国。一问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自己都不知道,他说我听我父母的。所以我说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出国。但是如果通过短期的这样的一些课程,在海外有一定的经历,经历完了以后,孩子自己会判断,这样的话,可能会有很大的好处。这是我对“学游”项目的一点理解。


主持人:对,就是让孩子自己切身地体验一下,看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出国留学,是不是真正地想留学。谢谢尚啸。那么黄老师,关于“国际学游”这个项目,你对我们中国的这些家庭和学生们有哪些建议和意见呢?


shutterstock_183037580_副本.jpg


黄征宇:我觉得美国绝大多数精英家庭,他们都有一个传统,就是当孩子还蛮小的时候,尤其是父亲会带着儿子或者是女儿去美国最好的一些学校兜一圈。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让孩子真正认识到每个学校的背景和历史,在美国只要是好一点的学校,他们的历史背景都不一样。如果孩子真正热爱上一个学校,真正了解一个学校,他以后申请这个学校的动力会大很多。我们随便举哈佛或者Stanford,因为这两个学校我最熟。两个学校的校规,哈佛的是一个拉丁文字,它的意思是真理,因为它创立的时候,学校的目标是寻求真理。而Stanford校规上面其实德文,而它的意思是让自由之风吹着。在19世纪,当时觉得德文是最科学的语言,而对学校的创立者来说,他是希望Stanford成为一个创新的圣地。所以你可以看得出,两个学校其实有两个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历史,而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去体验的话,就真正知道那个适合自己。而更重要的是哪个是自己喜欢的,愿意花时间去申请。我们也可以想到90%以上的同学们在申请大学时,都非常注重硬条件,但是如果在我们写的东西当中可以把我们自己热爱的东西跟这个学校的特色做一个好的结合的话,一下子从招生关的眼里就和别的学生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学游”的话,除了刚刚说到的,体验一下外国的生活,更加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跟当地的学生有一个互动之外。我觉得还有更好认识这个学校,喜欢上这个学校。而且在申请的时候,你可以把自己想做的东西跟学校的规划有一个好的连接。


主持人:是的,这也是我们“启德学游”“八分学、二分游”的理念和我们这个理念是一致的。刚才我们也谈到了关于职场,两位老师你们觉得西方这些名企,它们做看重的国际化人才的特点都有哪些呢?黄老师您先开始。


黄征宇:这大概也是硬条件了。我们知道如果刚刚毕业的学生,也可以看他的GPA,也可以看他在学校里面的一些课外活动等等。但是到了面试那里,其实很多面试官最后有一个选择的题就是,我愿不愿意跟这个人一起开车五六个小时。其实意思就是我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共事,而在共事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领导力,我记得在哈弗商学院,我们有一个教授,他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我印象非常深。当时他就说到,每一个同学你们对职业规划可能应该考虑三个点。第一就是如果你加入的公司,你应该考虑如果我是这个公司的老板,我是他的CEO我会怎么做我的事情。第二个考虑就是如果我现在是我自己的上司,我会做什么事情。而第三个点就是如果我现在已经考虑到公司的CEO会怎么做事,我的老板会怎么做事,那我现在应该怎么规划我自己的工作。而你这三点考虑之后,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你就会真正地在你所做的那个位置上有很多的突破,别人也愿意跟你合作,也愿意跟你一起工作。


我觉得在国内可能有一种情调称为屌丝情调。我可能是小员工,我只做我的东西,我只关心我的东西。我又不是老板,我又没有升到CEO。但是我觉得真正成功的人,其实一开始就把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定位。我们知道有些同学其实喜欢运动,尤其是打篮球。我想打过篮球的同学们都可能知道,没有一个打篮球的孩子会幻想自己是一个三流球员,是坐板凳球员。心里想的都是如果我是科比,我会怎么设计这个球。而只是到了公司里边,往往我们把我们自己的定位缩小了。其实这也是我想在美国绝大多数公司都希望看到的,就是你可能第一天来的时候,你就给自己的定位,我能不能在这个公司成为一个领袖。而公司想真正培养的,如果去问财富500强的CEO他们真正想接触和培养的是什么样子的人,就是他们觉得可以继承他们帮助他们把公司做得更好的下一代领袖。


主持人:就是要懂得换位思考,并且自己的认知要有一定的高度。


尚啸:就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主持人:尚啸你的看法呢?


shutterstock_448317910_副本.jpg


尚啸:因为我当时毕业的时候,我是在海外我找过工作。我觉得国外跟国内找工作的环境最大的不同是,我在美国找工作之前,是合理地运用了自己在美国读MBA期间学校的一些规定,列了一些实习课程,每周可以在某家公司上25个小时。因为我的履历上已经丰富了,我找工作的时候,当时我记得给我面试的人,他跟国外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国内的人一般会是,第一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第二你在哪个名企工作过?这是国内面试的统一思路。但是在国外的思维就是,其实我是不看你之前在哪个公司工作,哪怕你是在一个只有5个人的公司工作,但是我想知道你给公司贡献过什么事情。我觉得这个是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最难的一件事情就是,这个人看上去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他说不出来。


主持人:沟通。


尚啸:他是沟通不出来的。我是学MBA,我们课程当中专门有告诉地怎么去参加这种商务宴会,怎么做面试的。这些商务的工具,你在国内任何一个商科里头是没有这种课程的。我觉得这种东西在美国是可以学会的,包括你在商务宴会当中,你的左手拿杯子还是右手拿杯子,你是左右拿饼干还是右手拿饼干,这个都是要学的。所以我觉得学校为什么会有这种课程,是因为企业需要这样的人。因为美国的企业包括你去参加很多的商务的活动,其实老美也在看你这个人的表现到底是什么样,你是不是一个比较有涵养,比较懂规矩的人。而且如果在商科类的一些企业就职,就知道企业在培养些什么。


  • 参加世界知名金融企业内部培训;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亲自讲解商业课程;
  • 走遍澳洲名校及全能发展训练营项目,是启德学游运用世界最领先的实践教学模式,动用澳洲顶尖的稀缺教育资源,与中澳精英团队一起,为中国学生,量身打造这一含金量极高的游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