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哥大“创新科技与数字经济”
学员感悟
关于那天Addison私聊的内容,我还是感触颇多的。领队老师建议我写一下,然后一拖4天过去了,一字未动,另外两篇心得也是在刚才草草写完。不过我其实有在好好思考老师给我的建议并且做一些更长远方向的考虑。大巴车上的缄默时间,基本都是望着窗外的绿植冥想,将目光聚焦在不存在的焦点,任由灵魂飘飞。
面对未来迷茫了整整一年,或者说是自己逃避了一年现实,想要贪图安逸、随遇而安。最近的半年算是开始做一些努力,想着往更高的地方走,国内考研去清华、北航,留在北京听起来也好,可是我没有在外的经历会使我视野过于狭隘,或是辛苦一年只是为了不一定可以进入的国内名校,甚至还要学习玩文字游戏的伪英语、不是太感兴趣的政治,综合起来我还是选择了留学美国。时间紧促、本就愚笨反应慢,让我的新目标变得可望不可及。可是,人生嘛,大概不会让人总是幸运、轻松地走下去,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也算是给父母的一个交代,为了活在周围的人为了我少一些担心少一些忧虑,在繁忙的大三下学期,托福、GRE还有一摊学校的考试和项目一起做了,假期上课上到来美国学游,也算是这个季度的一次放松吧。笨鸟后飞确实如人所言,充满了苦涩、不甘还有疲乏。
Addison说我反应比较快,也愿意积极去思考,还有一些亚洲学生身上不太普遍的质疑精神和当面交流的勇气。这些是值得肯定并且需要我继续去发扬的。或许之前的我不是这样,在大学里遇到讲课一般的老师、赶上特别困惑的课堂,也都是虚度光阴,然后得过且过,听了她的话,起码是坚定了这么努力下去的信心,坚持认真地听讲、大方地说出自己的不解、当面地表达自己的质疑,毕竟是因为不会不懂才去求学,要是都会,也不必 “长途跋涉”地来美利坚上课了。求学不需要考虑一些不必要的虚荣心,在别人面前表现不好或者反应很慢,I don’t care.
老师也说到了之后的路,如果喜欢data science,就去自己学习,利用现在网络上有的资源再加上一颗渴望知识的心,用时间不难消化掉这些看起来比较难的科目。喜欢就去学,哪怕多学一年或者两年,有了自己的目标,人生什么时候都不迟出发。看似浪费时间或者相比同龄人慢去的进度并不是一把衡量人成功与否的标尺,漫长的人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并且可以为之奋斗的事更加的靠谱、真实。每天为自己心之所向认真地生活、或多或少的脚步也会逐渐使人向目标靠拢,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
关于选择方向的事情,老师也给出了一个很中肯的回答,根据自己想做什么去定位自己该做什么,然后在相关领域展开自己的安排,用目标去思考自己的过程欠缺什么、需要什么,再去实操,去掌握技能、培养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学习眼前的,却对遥遥无期的未来充满困惑。这点是整个会话中我比较受启发的点,我之前不论努力也好、懈怠也罢,总是秉着一把错误的尺子:不管有用没有用,先学了就好。这倒是不错,做好眼前的事情,可这样的被动总是会让学习的状况不尽如人意,无意间积极性就会随着这样的消极思想大打折扣,最终所学的知识也就是停留在表面,没有经过深度挖掘的内容将无用武之地。
总结就算了,有很多话因为嘴笨、文字功底差,也只能纠缠在心中氤氲不散,得了,就用心去走人生路好了。
鲁ICP备2022002161号-4 |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03号